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

小舞台大光環

此刻,編舞家布拉瑞揚和舞者許芳宜在紐約。回到紐約的第一個星期天卻是洗衣天,早上六點兩人帶著排練穿過的衣服上自助洗衣店;流過汗的衣服很臭,早起的晨光很美。那是許芳宜一直夢想和布拉在同一個城市共度的「踏實的生活」。

多年來,許芳宜在紐約總是一個人單打獨鬥;這一回,她不但有愛侶布拉同行,還有「拉芳」舞團的夥伴,一起打造巴瑞辛尼可夫舞蹈中心的駐村作品。這個全新的開始,讓他們馬力全開。

布拉瑞揚是台東排灣族的貴族,鄉長的兒子;許芳宜是宜蘭藥局老闆的女兒。曾經,布拉瑞揚立志要當「林懷民第二」;曾經,許芳宜被西方傳媒視為「瑪莎葛蘭姆的傳人」。但當他們的舞蹈視野越來越大,兩個人清楚知道,他們得走出大團光環,踏出自己的舞步。

即使許芳宜已是國際知名的舞蹈家,布拉作為受矚目的編舞家,在這樣的成績之下,原以為兩人的舞蹈之路已獲得家人認同,但兩人都搖頭。

布拉曾經違背排灣貴族父親要他當警察、成為部落勇士的期待。至今家人仍要他去考高普考,「當公務員或老師,都行」,都比跳舞有保障。許芳宜說,父母希望她申請專職教師,因為他們心中「當老師是全世界最好的職業」,不像跳舞無法升遷、無法長久。

布拉說他能理解,「爸爸媽媽永遠看你像小孩,希望你安定,不要那麼辛苦」。許芳宜說她是一個踏實的人,日子真的過不下去,「我不會坐在這裡,我是會去麥當勞打工的人,我不怕丟臉,不管我拿過總統獎什麼的」。

這是得過五等景星勳章和國家文藝獎舞蹈明星的心底告白。在台灣的藝術環境裡,要往理想走去,個人得付上怎樣的代價?

一切只是為了能繼續跳舞。沒辦法一起生活時,他們在不同的城市跳舞;有機會能共創平台時,他們廿四小時跳舞。

要成就對方的夢想,唯有彼此。他們在二○○二年成立「拉芳」,為未來預做準備;今年夏天,終於能全力推動「拉芳」成為年輕舞者與國際接軌的平台。

不過,專業舞者這條路的艱苦,並不只是不止息的排練、不斷挑戰自我極限,留下全身是傷與各種瘀青,也不只是許芳宜感歎,舞蹈機會總是與她的愛情相撞。為了圓夢,他們在現實中做了種種妥協,也始終不放棄朝向最嚮往的光奔去。

有一天,沒辦法跳舞了呢?許芳宜說,他們現在所有的累積,就為了將來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和他人分享,也培養舞蹈的下一代,「也許最後我們的舞台,會是在最基礎的教育。」